三甲村距离营合乡政府驻地5公里,全村辖12个村民小组,710户,总人口2400人,其中党员45名,全村土地面积1850 亩,其中水田810 亩。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油菜、蔬菜为主,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100元,2000年国家大型水电站——引子渡电站落户营合乡,本村成为库区,水域面积1.5平方公里,水产养殖、水上旅游潜力巨大。
一、资源总体状况
(一)发展现状。依托引子渡库区发展旅游业,利用卫红大沟清洁水源兴办养鸡场,种植竹荪等。
(二)存在问题。只有一条公路与乡政府相连,至张家寨断头,且路况极差;人民不富裕,百姓收入渠道单一,脱贫致富难度大。
(三)发展潜力。实施环湖路工程:沿张家寨码头顺湖而下,经沙坝村、二甲村至冲地下索桥,进而与平坝县齐佰乡连为一体,打通营合乡至贵阳出水通道,发展生态旅游业;利用卫红大沟清洁水源办一个小型矿泉水厂;发展种养业,多错并举带动百姓致富。
二、规划区基本情况
(一)自然地理概况:
规划区内气候温和、光照丰富、水源充足,是全乡重要的农作物产区和旅游胜地之一。三甲村是个以农业为主的村,主产蔬菜、小麦、油籽、洋芋等。同时,以畜禽养殖为主的畜牧业和二、三产业也初具一定的规模,一产为主旅游为辅多业并举的发展格局已现雏形。
(二)社会经济及不富裕情况:
农民主要收入为粮食生产,间或外出务工,一定农户养鸡养鱼等,但未能形成规模,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100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三)资源情况:
截止目前,全村基本解决人畜饮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78%,;农田灌溉已解决节水灌溉600亩,;有小学一所,总校舍面积3000平方米;村级卫生室一间,面积120平方米,基本建立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有文化活动室一间,面积60平方米;广播电视覆盖率达到95%;全村农电改造已全面完成,有31%的农户用上了沼气;全村已安装固定电话120部;人均住房面积大于20平方米,砖混结构的住房达到15%。
(四)基础设施情况:
1、农田水利工程现状:卫红大沟800米。
2、人畜饮水工程现状:全村基本解决人畜饮水。
3、 通村公路现状:只有一条通村公路且路况差。
4、村内道路现状:好路率未达10%。
5、供电工程现状:农电改造基本完成。
6、小学现状:小学一所.
7、 村级公共活动场所建设现状:有文化活动室一间,配备资源共享设备一套,面积60平方米;
8、 村医疗卫生室现状:村级医疗机构一处。
9、 农村能源现状:建沼气池150口。
10、 村广电、通讯工程现状:全村已安装固定电话120部.,个人拥有移动电话800部。
三、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必要性
以“建设新农村、发展新产业、推行新举措、培育新农民、优化新环境”为载体,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发展全局,以发展生产力为第一要务,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建设,提高全村农业生产水平、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努力把全村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为率先实现小康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可行性
有国家大力投入,有乡党委政府坚强领导,干部职工共同努力,加上农民致富愿望迫切,积极性高涨,五年规划可行。
四、规划的依据、原则、总体思路及奋斗目标
(一)规划依据
1、自然条件优势:规划区内地势相对平坦。
2、 区位优势:三甲村位于营合乡以南5公里处的引子渡湖畔,四面环山,碧水常流,区内地势呈四周高中间低,属典型的盆地式地形.
3、资源优势:区内气候温和、光照丰富、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是全乡重要的农作物产区和旅游胜地之一。
4、产业优势:三甲村畜禽养殖初具规模,所产鸡蛋远销安顺、平坝,蔬菜、小麦、油菜、洋芋等产量较高。
5、 人文优势:利用农村的优越环境,积极开发农业观光旅游、农家乐项目,建设农家乐园3-4处。
(二)基本原则
1、坚持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以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重点,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快优势产业培育,积极营造生产发展环境,开辟农民多途径增收渠道,努力提高农村生产力水平,大力繁荣农村经济。
2、坚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以群众满意为第一取向,在充分尊重群众意愿的基础上,确定新农村建设方向,最大限度地调动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坚持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按照产业相对集聚、居住相对集中、土地相对集约、基础设施等各类要素相对集合的要求,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步骤、有计划的实施新农村建设规划。
4、坚持典型示范,整村推进。充分考虑村级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族群众的生活、生产习惯,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先易后难,循序渐进,最终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
5、坚持政府引导,群众参与。按照“政府补贴、群众投资”的原则,充分发挥县、乡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村级组织的领导协调作用,积极争取项目和投资,加大水、电、路、通讯、文化、教育、卫生、生态环境等建设力度,努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同时,积极引导群众广泛参与村级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建设。
(三)总体思路
按照新农村建设总体思路,努力实现基础设施完备,经济快速发展,村民人均收入稳步提高,生活富裕安康,生活风尚文明,生活习惯卫生,村庄环境整洁,人与自然和谐,民主法治进步,社会安定有序的目标。
——基础设施完备。竭力完成“村村通”水泥路工程,同时尊重道路原有脉络,满足区内通达性要求。农村路、水、电等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村境内道路平整通畅路面水泥硬化,;村境内农田水利整治一新,沟河渠道灌排水便利,改变垃圾随意倾倒造成环境污染的现象。
——农村经济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加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积极发展多种产业。
——生活富裕安康。村按照规划建设好新村;电话安装入户,有线电视入户;村民享受合作医疗。
——民主法治进步。坚持依法治村,实行村务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村民知法懂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措施落实,无赌博、盗窃、打架斗殴等违法行为。实现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邻里和睦团结,村民互帮互助,诚实守信,平等友爱,融洽相处的平安祥和的社会环境。
——倡导文明新风。村民自觉学文重教、崇尚科学;无封建迷信活动。实行喜事新办,丧事简办;倡导遵纪守法、移风易俗新风尚。
——人与自然和谐。实施以“一池三改”(改路、改厕、改灶;)为重点的环境整治,彻底消除农村脏、乱、差现象,净化、美化环境,使村容村貌有更大改观。
(四)奋斗目标
以设施农业、特色生态农业为主导产业,大力发展畜牧业,二、三产业,努力建成现代生态农村新模式。通过扩大规模、引进技术、人才和优良品种,挖掘增产增收潜力,培育协会和农村合作组织,发展优势产业,集约经营,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在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的基础上,集中统一规划,逐步建设新村,原住宅区结合土地整理项目进行开发。新开发出土地作为新村用地和集体集约经营合理流转,解决新村水、电、路,村委办公室,党员活动室,卫生室,文体活动、交易市场等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发展沼气,太阳能等清洁能源,按照危房改造统一部署建设生态文明家园;通过实用技术培训,培养新型农民,建设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村综合素质:加强民主管理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发展教育、卫生等社会公共事业。
五、建设内容
(一)产业发展
在产业发展中,以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培育和发展新产业为核心,转变农业增长方式,建立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在产业布局上,优化经济结构,积极构筑“蔬菜产业化,养殖规模化、劳务技能化、荒山园林化”四大产业板块。
——实施:“旅游兴村”工程,充分利用国家大型水电站-引子渡电站优势,借助贵州省着力打造乌江源旅游精品线路的机遇,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把三甲村建设成为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村,使其发展成为织金旅游行业的一颗明珠。动员群众参与旅游服务、开发旅游产品,使旅游业成为村级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实施“绿色优质”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升壮大蔬菜产业,走绿色上质量,特色增效益的致富路子。加大资金投入和科技投入力度,合理开发和利用土地资源,加快蔬菜种植向“新、奇、特、精”和有机农产品发展步伐;
——实施“畜禽致富”工程,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努力提升养殖业在全村经济发展中的比重,走规模发展,以畜增收的路子。坚持“小群体、大规模”发展模式,加快本地土鸡、生猪、牛羊生产基地建设,使养殖业成为振兴村级经济的新的增长点。计划全村发展生猪规模养殖户100户,兴办养鸡场20家,猪、牛、羊年存栏数在现有基础上翻一番。
——实施“林果兴业”工程,充分利用荒山荒坡、罗汉山的土地资源,大力发展生态林和经济林,走林、菜、畜综合发展的致富路子。
——实施“劳务致富”工程,充分利用省内外劳务市场,强化青壮年劳动力的劳务技能培训,开展有组织的劳务输出,不断拓宽农民增收空间,大力发展劳务经济,走输出劳务增收的致富路子。
(二)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仍然较差。农村水、路、卫生、教育、文化、信息等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人畜饮水不达标。建立健全排洪渠系,计划修砌渠道2.4公里,以解决生产用水困难问题,争取项目资金,修建防洪堤坝1700米
2、道路建设。修建经张家寨、沙坝、二甲至索桥的环湖路,以解决营合、齐佰两乡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带来不便和困难。
3、加强村级卫生建设。新建村级卫生室100平方米,配备必要的医疗设施,缓解群众就医难问题,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100%。
4、村文化活动场所建设。修建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图书阅览室,广播电视室,会议室,治安室等为一体的文化大院,总建筑面积400平方米。
(三)农村社会事业
1、道路:按照统一、标准、方便、安全的要求,在满足平、纵、横技术标准的前提下,认真实施村庄道路建设工程。村属道路总长度3公里
2、供电:对现有供电网路进行改造,新增变压器一台50kva,低压线路1.5km。
3、教育事业:完善敬师小学教学楼和附属设施,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100%,修建教师宿舍楼一栋,以解决边远教师住宿难问题。
4、通讯:移动电话和广播电视覆盖率分别达到98%和100%。
5、饮水: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供水保证率达到90%,水质标准达到国家饮用水标准。
6、绿化:村庄绿化覆盖率达27%以上,村里有休闲健身绿地,主要道路和河岸实现绿化,住宅之间有绿化带,农户庭院实现美化。
7、医疗卫生:按照国家对村级卫生室的建设标准和要求,新建村卫生室,并配套相应的诊疗设施,做到设施齐备,功能齐全,满足村级医疗卫生基本服务条件。
8、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活动面积不少于1500平方米的文化娱乐活动场所(包括多功能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和文化广场)。
9、村民住宅:新村建设按照规划先行,合理布局的原则,按规划设计先期建设电、水、路配套的30多户民宅;旧村则按旧村整治工程方案,抓好配套建设,以达到规划要求。
10、厕所:村内建成专用公厕2座,面积100平方米,采用通风改良无害化沼气厕所或单坑太阳能加热粪尿混合式生态卫生厕所,对全村居民家庭厕所进行无害化改造。民宅无害化厕所达到100%。
11、垃圾处理:村内建设库容3万立方米的垃圾处理场一处,修建道路3公里,解决该村垃圾随意堆放的现象
六、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管理
(一)投资估算1、产业发展:初步估算,三甲村产业发展总需投入1200万元,其中专项:1000万元,自筹200万元。2、基础设施:需投入500万元,其中专项400万元,自筹100万元。
3、农村社会事业项目投资350万元。
(二)年度投资计划:2010年300万元,2011年350万元,2012年350万元,2013年400万元,2014年350万元。
(三)资金筹措:国家投入1750万元,群众自筹和投工投劳300万元。
(四)资金管理,完善村财乡管制度,项目资金由财政所统筹,乡纪委全程监督,建立健全“一事一议”制度,创新工作机制,健全农民自主筹资投劳的机制和办法,引导农民自主开展村级公益性设施建设;以村务公开、民主管理为主要内容,完善民主议事制度,建立健全党组织领导下的管理民主、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构,确保国家资金安全运行。
七、项目效益分析
(一)经济效益
经测算,全村以农业为主、多业并举的经济效益将十分明显,经济发展将会跃上一个新的台阶。
1、农业:新增产值36万元,人均增收283.46元;纯收入增加16.92万元,人均133.23元;
2、养殖业:新增产值178.44万元,人均创收1450.04元;纯收入增加22.48万元,人均177.03元;
3、劳务经济和二、三产收入:新增135.54万元,人均创收1067.24元;纯收入增加81.324万元,人均增收640.35元。
4、沼气:增收10.36万元,
(二)社会效益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农民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全面提高。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社会治安良好。
(三)生态效益;到2014年努力使本村达到群众生活安康、环境整治优美、思想道德良好、公共服务配套、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村标准。
八、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乡党委、政府已加强对农村发展规划工作的领导,把新农村建设摆上工作重要议事日程,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和党建工作的总体规划,并成立相应的机构,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人是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当地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具体指导协调,以形成统一领导、部门协调、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建设格局。
(二)政策保障 要广泛宣传,深入发动,使中央惠农政策、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意义、总体要求、工作内容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让群众从“要我干”转变到“我要建”。充分利用广播、电视、黑板报和召开会议等形式,围绕新农村发展规划对群众进行宣传动员,推广介绍全国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和经验,在全村兴起新农村建设热潮。
(三)技术保障 为保证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按照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和三甲村的实际,对实施项目要合理安排,精心组织,加强管理,加快建设。工程建设严格按照规范进行,进行市场化运作,落实规划设计、施工、监理等质量责任制。
(四)资金保障按照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加强项目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不挪作它用,杜绝浪费和不合理开支。建立科学的目标考核体系,层层落实目标责任,加强监督检查,促进试点工作健康有序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