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坊村,有一幢“船型古屋”,远近闻名。整个船屋不仅形状像船,船头、船尾、船仓、甲板等这些大船才有的特征在船屋上也一应俱全。据了解,这幢大房子建于清代中晚期(又说是明末),占地面积约10亩,有房百余间。其少见的有两间主厅,东西并排,大门上同样挂有“大夫第”字样的匾额。门窗处,钩花烫金无处不美;梁椽处,石刻木雕无处不精;雕花柱、木雕板门上,花鸟鱼虫、人物故事无不栩栩如生……,这两座主厅是宁氏叔侄两人同时盖的,东边是叔叔的,西边是侄子的,两人在福建贩盐为生,发达后还乡大兴土木,耗资了十几车官银。据江西知名考古学者陈江介绍说,这幢神秘的船型古屋,印证了明末清初民间帮会组织“洪门”发祥于南城这一学说。人若是经商,按后天金,而南方属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鸦片战争的炮声在东南沿海一带刚刚停息,一座称为"大夫第"的豪华住宅却在这片偏僻之地点响了竣工的爆竹。这座建筑门向东方,也就是属土的方向。土生金,很吉利,寓意金银满屋。建筑远看如船,古宅呈三角形,东窄西宽,宛如一条自西向东的船,有船头、前舱、后舱、甲板,甚至船篷之分,院墙高6米多,船屋的房屋间数是108间。古宅体现了当时建筑界的最高水准。豪宅内有36个天井、72个地漏,厅堂宽敞明亮,门窗钩花烫金,梁椽处处浮雕,连燕子巢都雕成形态各异的动物,栩栩如生。砌墙的砖块均由田泥包裹小卵石特制,隔温良好,冬暖夏凉。砖墙用糯米饭掺和石灰垒砌,经多道工序粉刷,滑润无比。正房、偏房、横厅、书房、杂房、工房、厨房、膳房错落有致。风火砖墙间立其中,它成功地利用风阻隔热原理,把连成一片的院落分割成了数个防火安全区。这座砖木结构的大宅院,取暖、做饭,大量使用柴木,这种极易发生火灾的混合体,由于防火墙的使用,百年来一直平安无事。特别是宅院的地下水系统,每天都有大量的生活污水和垃圾倾泻而出,150多年了居然从未发生过下水道堵塞现象。宅内所有天井,雨过即干,不留积水。据这里的老住户讲,这条下水道从地下直通到下面的河里,可古宅的地面与河水只有很小的落差。为什么这么多年还能保持畅通无阻?村里的人说,在下水道建好后放进两只巨龟,它们在里面不停地清除着从古宅流下的污物。村里的很多小孩在河边玩耍时都曾看见过这两只大乌龟。从屋内走出,爬上邻近高处,俯瞰整个建筑群,古宅依山傍水,犹如巨船逆水向东,乘风破浪,周围数座古屋护卫驱逐,整个建筑群宛如一只在河道上浩浩荡荡的行驶的战舰群,直捣东方,相当气派。这种船形古建筑,在我国古建筑中还是第一次发现。也许因为船形古宅是全村最大的建筑,越是走近它,就越会感到它的高大。据当地人介绍,"大夫第"的意思就是由大夫级官员修建的私宅。这座豪宅的落成在乡间非同凡响,以致当时的《南城县志》都为它记上一笔:"建筑面积约10亩,房屋高6米,砖木结构、一进3厅、每厅3层,共108间。"火火克金,也就是说宅院大门如果这座古豪宅建立至今,疑点重重,仿佛披上了岁月的面纱,总让人浮想翩翩。古宅房间内一年四季不见蚊虫,尽管紧紧围绕在古宅墙外的就是蚊虫肆虐的猪栏和水田,甚是奇怪。同时古宅庭院是村里夏季的最佳纳凉地点,在夏天最热的时候,古宅内的温度最高也没有超过27度,和开着空调的房间差不多。这是因为古宅内无论是房间,还是庭院,建筑造型都是呈竖立的长方形状,有如烟囱的原理一样,这种结构加速了空气的流动。古宅到底有多少房间?一直没有定论。就是现在住在古宅中的人家也说不清,有的说有200多间,有的说有107间,有的说是108间。为了进一步核实古宅到底有多少房间,村长带了七八个人,用传统的插香点数的方法,每个房间插一炷香,就是这样,也来来回回地数了五六遍,还是数不清。每次统计出来的数都不一样,总是相差二三个数。这座古宅的房屋结构,非常复杂,有些是大房套小房,一进门,屋屋相通,许多暗房迷宫似的散布于楼上楼下,一不小心就会数漏。最后还是县文物部门规定了统一的标准,一些储藏室和根本不能住人的小暗房一概不算,统计出的房间数字最后竟然和传说中讲的一样是108间。到底古宅和当时的天地会有何联系呢?这层关系一直以来都扑朔迷离。船屋中36个天井、72个地漏、108间房屋似乎在向我们暗示着什么。而且,在船屋和它的周围又接连发现一连串神秘的符号和图案。据史料记载,1644年,清军入关,铁骑横扫中原,清政府实行"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的野蛮政策,民族矛盾日趋尖锐,在这样的背景下,抗清斗争在全国各地,特别是南方各省纷纷展开。天地会正是在这样烽火连天的动荡岁月中产生的。在清朝268年的统治时期,天地会以"反清复明"为号召,一刻也没有停止过抗清斗争。康熙中期以后,随着"康乾盛世"的到来,民族矛盾的缓解,清朝统治逐渐趋于稳固,天地会的反清斗争不得不以秘密方式进行,鸦片战争后也成为中国南方最大的秘密结社,对外称天地会,对内则称"洪门"。因为金庸小说《鹿鼎记》中的描述而更为它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那么在历史上,天地会与南城这片土地有着怎样的联系呢?在县档案馆的《清代南城县志》上可以发现,从顺治年间开始,在南城就开始存在着天地会的早期组织"百花英盟"的活动。南城尧坊船屋"宗祠"内的八箭向心舵窗与"天地会"有密切联系。在尧坊村东北8公里的深山密林中,还完好地保留着一条已经废弃的古驿道,今天看起来阴森幽静的石板路,在清代时却是商旅不绝,马拉肩挑的货物频繁往来于闽赣之间。然而这两条官道极易被官府封闭,据尧坊村的老人讲,在紧邻船屋的后山,还有一个很隐秘的山洞,据说可以直通福建,但从没有人敢进去过。在清代,江西、福建曾经是天地会活动最活跃的地区,尧坊村虽然地处偏僻,但是由于它连通闽赣的特殊地理位置,极有可能被天地会所利用,在历史的风云际会中被推到前台,扮演了一个隐秘的角色,而文献资料也恰恰证明了这一点。由于天地会一直受清廷追杀清剿,其创始时间、创始人物等重要情节都秘不示人,就连其帮会成员也不知情,天地会内部山堂林立,一度发展出小刀会、双刀会、三合会、三点会等十多种名目,而在各堂口之间,并没有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来管理会众和发布指令,为便于同会者互相识别,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切口,也就是通常说的暗号,乾隆、嘉庆之际,开始把以往口耳相传的诗句、问答等暗语汇集成册,这就是在天地会会员之间秘密流传的"会簿",会簿中的暗语看似俚俗,文意却似通非通,外人看来如读天书,当年天地会成员之间全凭一本会簿进行联络和发展新的成员。因此,其内部秘密文件"会簿"就成为研究天地会的重要文献。在查阅天地会的"会簿"时,出现了一个重大的发现:洪船。虽然"洪船"在洪门秘史中频频出现,但是在此之前,所有的研究者仅仅把它看做是天地会的一种虚幻象征物,研究者没有想到,居然在尧坊村看到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洪船"。"会簿"中绘声绘色描述的"洪船"刺激了我们的神经。更为关键的是,"会簿"中有这样一段暗语:"船用何料所造,上36,下72,合共108"。联想到船屋中的36个天井、72个地漏、108间房屋,它使我们确信,这绝不是巧合,而是暗合了天地会早期对108位水浒好汉的崇拜。随后,在县志中,我们还找到了天地会利用小乘佛教进行传播的记录,那么尧坊村反复出现佛教中的万字符,会不会与此有关呢?对于万字符,有学者提出了一种说法,由于天地会尊万云龙为始祖,在初期,天地会兄弟都称自己姓万,就像僧人都姓释一样,所以"万"字在天地会中是具有特殊含义的一个字。或许这是万字符作为天地会联络暗号的更有说服力的证据。古宅一屋多门、户户相连的独特设计似乎也印证了古宅实际上就是天地会秘密联络、聚会的"洪门客栈"。正是为防备不测,在遇到突发变故时,这种独特的设计可以让人无论身处哪个角落,都能随时逃走。
尧坊村一直流传船形古屋埋藏着大量的宝藏。村里的老人至今还记得船屋主人为后代寻宝而留下的藏头诗中拣出的八个字:"地下三尺、佑吾子荫。"这八个字无疑是在说宝藏的去处,但是100多年来,很多人无数次在这古宅院落里"掘地三尺"了,至今还在寻寻觅觅,但就是没有宝藏的踪影。除“船屋”外,尧坊村还有端记大夫第、元记大夫第等10余处古建筑群,数量多,规模大,保存完整。村里还有10余棵古樟,枝叶茂密;6口古井,水质清澈甘甜。“船屋”北侧有保存较完好的书屋,孕育了宁宪邦、宁鸣邦、宁文琳等5位宁氏名人,院内还有为考取功名的宁文琳立碑。村里现存的观音堂、张王殿、沙公庙,为尧坊子孙祭祖、庙会等活动提供场所,每年尧坊都会举行游神庙会和传统戏曲三脚班娱乐等活动,延续古时留传下来的风俗习惯。2013年尧坊村成功入选第二批中国传统古村落保护名录。2015年纳入中央财政支持保护范围,获得300万元传统古村落保护资金。file:///C:\Users\ADMINI~1\AppData\Local\Temp\ksohtml\wps1746.tmp.png
企事业单位:尧坊村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