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村,南与睢宁的花山寨以山脊为界,西与睢宁大同村一沟之隔。家乡的山自西向东依次有斗篷山、二山、三山、东白山等,隶属昆仑—秦岭纬向构造带的东支末端。群山造就了家乡的美;群山成就了村中的泉;山脚下东汉时期的古墓群,松树林下掩映着的抗战英灵、斗篷山山腰的洞,二山脚下林立的奇石,三山顶上的寺庙、东白山之“蘑菇峰”将告诉您这个偏避小山村生生不息的历史。一、斗篷山的洞斗篷山高百余米,山体呈东西向横亘于村南,除山顶分布有震旦系石灰岩外,整个山体由浅红色薄—中厚层细砂岩组成,由于岩石层理性好,易于开采打凿,为当地农家砌房磊院的主材。山腰有4眼山洞,是上世纪“深挖洞……”年代部队施工的。洞高3.5—4米,宽5—8米,深10余米,无支护。后因部队撤走而停工。留下的“洞群”除上山采摘野果的顽童驻足洞口,向洞内扔些许石块外,极少有人光顾这里。二、二山的石二山顶峰与斗篷山顶峰相距百余米,中间发育一条断层,在两山头间成一马鞍形;二山山体由震旦系石灰岩构成,由于后期的溶蚀作用,形成了溶沟、溶孔及小型溶洞,抬头望去,可谓“满山乱石如群羊”。山腰发育一长约60cm、宽约30cm的岩溶泉,名曰“牛眼泉”,大雨过后泉水外溢,旱季泉水不干。上小学时上山采野枣,曾侧身贴地用胳膊探其深浅,结果未触其底,据老人讲,此泉从未干过。上世纪80年代后期,有人在山脚下安装了碎石机,将开采的石头及山坡上捡来的石块加工成不同等级的石子销售。在采石过程中,有的石头形状怪异,采石者舍不得将其粉碎,于是将其立放在路边供过往行人观赏;捡石块的人也将形似鸡、犬类的石头带回家中,摆放在案边或院内的房门两侧供家人观赏;近年来,有人发现了奇石的潜在价值,一夜间,山脚下出现了用三根木棒立起的三角架、风镐、捣链等起吊、挖掘工具,还有一批开采奇石的人,挖出天然奇石后,就卖给经纪人。去年以来,又有重型吊车、挖掘机及精巧的细钢钎和压风钻车等机械设施加入了奇石开采行列,成立了奇石开采公司,采出的奇石千姿百态,立在山坡及村庄道路的两旁,形成了一道靓丽的奇石文化风景。三、三山的寺庙三山山头略低,山体呈东北向展布且与二山相连,山顶原建有一寺庙,名曰“石屋寺”,上世纪60年代,该寺仍有一名杨姓和尚,经常下山化缘,后因年事高,被其侄儿接回家中养老,自此寺庙便再无香火和钟声;至20世纪初期,该寺庙已是残垣断瓦,杂草丛生,异常荒凉。2002年,地方政府投入部分资金,并有民间人士资助重建该寺庙。新建的寺庙整体较原寺庙规模更宏伟、用材更讲究、布局更合理。远处望去,金砖碧瓦,给三山增色不少。平日光顾寺庙的既有祈福、求子的善男信女,也有祈寿、问婚的老人与青年。每年的4月8庙会,这里更是人声鼎沸,香火缭绕,热闹非凡。四、“蘑菇峰”东白山,高八十余米,位于三山北侧且山体相连。山体由泥质灰岩构成,由于该岩石石质坚硬、层理性好,易于打凿成型,山脚下村民就地开采用于砌墙磊院。历史进入20世纪80年代,东白山的石头被当地百姓作为建材开采销售。由于山顶设有国家级测量点,因而测量点周围50米范围的山体得以保护;残存的山体形成以测量点为中心的一陡立的圆柱形,远远望去,形似蘑菇,地方一官员将其命名为“蘑菇峰”并得到百姓认同。地方计划将其列为旅游开发景点之一。五、大泉大泉位于村子中间,泉水原出露在一冲沟东侧,成一蝶形,直径约2.5米,有6—7个泉水溢出口,近观犹如开水滚锅,四季如此,煞是壮观;雨季期间常被洪水淹没,洪水退后,涓涓泉水流淌于冲沟汇入村北排洪河。丰富的水资源为这儿的蔬菜种植带来了极大地优势。泉水冬暖夏凉,清澈甘甜,传说大泉深部通东海,所以才能长年累月地流淌。1982年,在江苏省第二水文地质大队工作期间,查阅徐州地区十万分之一农田水文地质普查报告资料,意外发现有记录该泉的登记卡片“泉名:大泉;位置:位于白山村中;类型:上升泉;流量:2.5升/秒;水温:10—14℃”;成因:“东部及南部为山体,地下水由东及南部向西、北径流,被一东西向地下岩脉所阻,地下水溢出地表成泉”。善哉,原来如此。上世纪70年代,在“扭转南粮北调”的号召下,村里实施旱改水种植,为扩大水源,以该泉出水口为中心,开挖了长宽各50米,深3米的水塘,竣工后,一潭碧水犹如镶在村中的一颗明珠。炎炎夏日,孩童跳入水塘嬉戏,一会功夫便是满身鸡皮疙瘩,于是爬出水塘,两手交叉抱肩,打着夸张的牙颤,晒晒太阳再跳下去;晚上,劳累了一天的男人们先是到塘边洗去身上的泥土,然后在塘边柳树下退下一只鞋坐在屁股下,吸着旱烟,纳凉聊天;寒冬腊月,一潭碧水冒着淡淡雾气,妇女、姑娘们蹲在塘边洗衣洗菜,有说有笑。只是再也见不到泉水从地下溢出那种开水滚锅的壮观景象。2007年,村委会决定开发该泉水,为防止水质污染,于水塘四周砌了围墙。昔日的一潭碧水从此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每每路过泉边,看着塘边的那堵围墙,心中不由产生一丝伤感。六、土崮堆的汉墓村庄的北侧,有一东西长200余米,南北宽约180米,由灰黑色河土堆积高约3米的土堆,土中含有大量的贝壳,与周围褐黄色原生土形成极大反差,没人能说的清楚土崮堆的土从何处运来。只是传说土堆中有东汉时期的古墓。文革初期,由民兵组成的突击队带着镐、撬等工具进行古墓开挖,结果挖出呈“品”字形分布的3座古墓,据参加古墓开挖的人讲,古墓的陪葬品除碗、陶器,铜镜、铜灯等古物外,另有玉片等饰物;墓室结构有卧室、客厅、厨房,墓室四周用长型条大理石镶砌而成,条石刻有农耕等当时的真实生活场景,墓葬的主人已无从考证。墓穴清理后,分给三个生产队作冬储山芋用,每墓穴可储存山芋万余斤。农村包产到户后,墓穴也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新的使命。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墓室条石被盗,墓穴遭到不同程度毁坏。七、村南烈士墓在村南一块农田中,有10余株松树构成的一片林地中间,埋着一位抗日者的忠骨。他名叫赵勋亭,弟兄五人中行二,1940年牺牲于抗日战场,时年20岁。陵墓南侧立有一石碑,碑文由当地一赵姓秀才撰写,除记述烈士的生平、战功外,还有“敌机蔽空,炮声撼地,山崩地裂,尸横遍野……”战争残酷场面的记载。现在,这座陵墓已成为村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年的清明节,老师带着学生到烈士墓前敬献花圈,祭扫烈士英灵。近年,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种植特色蔬菜,开发旅游景点资源已成为家乡村民的共识。2009年,已完成村民房产测量认定工作。据说,有巨贾将对家乡这块风水宝地进行投资开发。到那时,欢迎各位到我的家乡去旅游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