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往洞镇则里村

则里村介绍
则里村地处千七大山东岭南侧,位于往洞乡东南部边沿,则里四面环山,东南面和西北面各有一个小山口,为典型的高原小盆地地貌。小盆地内溪流清涌,细瀑成群,植被茂盛,气候凉爽而滋润,相传这里曾经生长有大片的茶林,因此侗语又称则里为“茶”(念侗语),而“则里”这一名称却是因这里的地型地貌而得名。
   则里的居民大约在清顺治年间由江西泰和县南下迁移,并在则里这块肥沃的土地上定居下来,由当初的20户几十人繁衍到现在的119户539人。全村国土面积为10.6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338亩,其中田面积313亩,余为旱地。2个自然寨,3个村民小组,居住着纯侗族人民。全年完成国民生产总值26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005元。
   三百多年德生息繁衍,勤劳的则里村民和肥沃的土地共同造就了则里的历史文明。则里的先民们曾先后建造了象征侗族图腾的寨中鼓楼,象征饮食思源,不忘皇恩的北大青龙井,并建造了东南山口和西北山口护寨花桥及东南山瞭望六合亭。
   北山青龙井建于清顺治1645年,分为井缸和井渠两部分。井缸用三块青龙石凿成圆筒垒砌而成,高约70cm,直径约为60cm,壁厚约18cm,缸岩刻有双龙戏珠图案。井渠用青龙雕成一条长约80cm的青龙,尾部钳入山石中,一股清流从龙嘴中喷出涌而出,注入龙头下面的青龙井缸中。作品雕琢古朴而生动,与周边的山水本石幽然一体二独树悠古之思。
   如果说则里北山青龙井体现了中华龙文化的精义,那么则里寨中鼓楼则是侗族先主们宇宙观与建筑技术和美学的完美结合。则里寨中鼓楼建于清代乾隆初年,楼高15米,楼尖为三叉楼尖,其下是绣球状六角宝阁。宝阁之下连接的是十层六角围檐。地面一层外围是六柱半开廊,中围是六根主柱直窜宝阁,为楼之主骨。主柱中间是圆型塘。圆型火塘寓意为太极,而六柱,六角、六面则是寓意为由太极演生的六合。作为一种图腾它象征的是圆满,和合与升平。在动乱年代,则里寨中鼓楼遭摧残,楼中碑文毁弃致尽。面对依然矗立在一片翠绿中的这座六合楼,我们不得不感叹它在历史传存与遗弃的洗淘中传存下来了,这不是幸存而是生命存在的必然。
   那么在动乱年代,作为某一种极端思潮之寄托而被毁靡致尽的东南山口和西北山口护寨花桥及东南山六合亭就没有存在的价值了吗?不是它们依然矗立在则里乡亲父老们的心中。在清太平盛世过后,面对时局的动荡,军阀与匪患的产物,东南山口和西北山口护寨花桥及东南山六合亭就诞生了。六合亭们于则里村东南山之巅,鸟瞰则里全寨及方圆五公里范围。作为观察中枢,它可以与寨中鼓楼及东南、西北山口护寨花桥遥相呼应,一旦有警况即可指挥全寨戒备状态。人类的智慧是无穷不尽的,大自然的力量是巨大无边的;然而面对历史的洪水冲走了东南、西北山口护寨花桥,猛兽吞噬了东南山六合了望亭;可则里乡亲父老们建设家园的美好愿望并没有破灭。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与支持下,则里人在1975年又重建了西北山口护寨花桥。
   而今的则里人正为建设现代新农村而努力!相信不久东南山口护寨花桥将再次跨越,东南山六合亭亦会重驻山巅!
   旧基石上的祥鸟与瑞兽依然优美生动,明天的则里将会比昨天更加美好灿烂!
如何能在网上找到则里村?

更多信息 扫码关注
1、在网上搜索“亿个村”或输入亿个村的网址(yigecun.com)打开亿个村网站。
2、依次点击: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往洞镇>则里村。
3、也可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则里村。
请大家在微信QQ群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