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会村。该村2357人,自恢复高考以来,先后考上大专院校的达150多人,其中研究生6人,留美、留日博士2人,在从政人员中,有副厅级干部2人……这个村地处偏僻,村民素来尊师重教,考取大专院校和当领导的人多,被喻为大瑶山里的“秀才村”。集资办学热情高在泉会老村屯,有一古建筑叫文昌阁,其规模不大,气势也不恢弘,但泉会瑶民对它却十分眷恋,情有独钟。并有热心人正在积极策划,筹措资金,欲将其修复。这是何故?因为文昌阁是泉会村最早的小学堂,是泉会瑶民接受教育、走出大山的摇篮。清同治元年(1862),泉会老村周学爱集十五人重出囊金,用十数年间经营会计稍获赢余,购地而建三圣宫艺圃。三圣宫的建成,使泉会瑶民有了自己的学塾,泉会瑶族社会之文明进步发端于此。三圣宫虽供奉着文昌帝君、关圣帝君、至圣先师的神像,带着浓厚的宗教色彩,但它作为泉会的学塾之所,在遴选人才制度森严的科举时代,竟然能使出身贫寒的瑶族子弟盛仁安一试成为秀才,以致人们从此对三圣宫刮目相看。泉会瑶民认为:三圣宫神灵,有文曲星拱照,是泉会出人才之所。民国初年,泉会村人又将三圣宫更名为文昌阁,一直沿用至今。150年来,泉会瑶民把兴学育人、提高瑶民素质当作是振兴本民族的大事。民国19年,泉会周家先祖周学爱之孙周先湖,时任教于文昌阁。为继承先祖遗志,发展地方民族教育,他积极集资捐款办学。民国20年,他在文昌阁创建了“育英初级小学校”。随后,泉会的石盘江、长靖江两个自然屯,亦各自办了一个教学点,使泉会瑶族的国民基础教育,“新机尤畅,前途愈见愈新”。1952年,泉会村尚未开设高小,泉会瑶民子弟要到50多里外的栗木小学就读,困难很大。怎么办?时任乡干部的泉会人唐家余找到管教育的领导,争取上级破例在泉会开设高小班,但上级无法解决教师问题。唐家余采纳了村民的提议,用每月50斤谷子和20万元钱(现20元)的“高薪”,聘请在旧社会当过栗木小学校长的卢达信来教高小班。这一行为在当时是极具风险的,需要很大的勇气和魄力。值得欣慰的是,这个班31个分别来自本村和灵川县黄泥江、灌阳县鲁塘的学生,竟有29人顺利毕业。泉会村的盛大新高小毕业后考上了初中,读完初中又考上了高中,高中毕业又考上了大学,成为泉会村的第一个大学生。后来他曾任自治区政协委员、柳州市政协副主席,成就了一番事业。上世纪60年代末,泉会始有附设初中。70年代初,各自然屯又纷纷办起了小学教学点,使全村的教学点由原来的2个增加到8个,方便了瑶族子女就近入学。1992年,泉会村得到上级下拨的4000元修缮费。在时任县长肖芳佐(泉会村人)的建议下,村公所出资1.4万元,群众积极献工献料,在下炉村建起了新校舍。从此,学校便搬出了文昌阁。至1995年,泉会村的小学入学率达到95%,初中入学率达到90%,基本上实现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目标。之后,上级又拨款30万元,本村群众及在外工作的同志踊跃捐款10多万元,共计40万元,建起了一幢教学楼和一幢学生宿舍。由此可见,泉会瑶民集资办学的热情百余年来都未衰退过。尊师重教结硕果泉会周家先祖周学爱不但在泉会瑶村首倡集资办学,而且数代人都投身于瑶族教育,成为尊师重教的楷模,后人追随的仪型。周学爱之孙周先湖,大半辈子倾心瑶族教育,培养了许多瑶族学生。他创建的泉会育英初级小学,为现代瑶族教育写就了新篇章。周先湖之子周建东,解放前16岁就开始当教师,扎根瑶乡教育40余年才光荣退休。如今他的学生,有的已成为厅、处级干部,有的成为留洋博士,有的成了高级科研人员。解放后,泉会村所有参加工作的人都是他的弟子,难怪泉会瑶民称他是泉会瑶族教育的“祖师爷”。直到现在,泉会瑶民仍然把教师视为神圣的职业而努力追求。据不完全统计,在泉会2300多人中,从事教师这一职业的达40余人。凡是教过泉会瑶族学生的老师,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泉会学生特别尊重教师,学习特别认真刻苦。为什么?因为他们从小在父辈们的教育熏陶下形成了一种美德。他们推崇一个理念——“不比吃,不比穿,要比来日谁光鲜”。所以,在泉会瑶村,送子女上学、发愤攻读、求知上进是每个瑶民的至高追求。该村墨江屯的杨家田,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仍能咬紧牙关,节衣缩食,将4个儿子都送到学校读书,个个都学有所成。上炉屯的卢香恒,省吃俭用送子读书,3个儿子有两个读完了大学,大儿子卢文通还考上了留美博士,其孙2005年又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上海交通大学。泉会瑶民尊重教师绝不停留在口头上,而是用心用行动去让你真心感受。“文革”期间,许多教师被戴上“臭老九”的帽子被“贬”到泉会小学。当时,泉会小学的生活条件特别艰苦。学校没有工友,需要自己开伙;买米吃要到几十里外的栗木,柴要自己砍,菜要自己种。但泉会的瑶民对这些教师却厚爱有加,教师买米有瑶民帮挑,柴和菜有瑶民相送,常有学生家长到学校邀他们到家中做客。“士为知己者死”,这些教师个个都全身心投入到教学之中,使瑶山学子广为受益。泉会村的一些山里娃学成参加工作后,不久便担任了县、乡领导。该村的肖芳佐于1990年担任恭城瑶族自治县第一任瑶族县长、县委书记,之后他又曾任自治区民政厅副厅长、自治区民委副主任。历史证明,只有深厚的教育积淀,才能酿出清醇的人才美酒。一个半世纪以来,泉会尊师重教的传统就像一团酒曲,在泉会瑶民的思想和生活中渗透发酵,一旦有了适当的火候,甘醇就会自然地慢慢溢出。上世纪五十年代,从泉会村走出了第一个大学生——盛大新。恢复高考制度后,瑶山娃卢文通率先飞出山窝。1977年,他以优异的高考成绩考取了中山大学,毕业工作后又赴美攻读了博士学位。周礼民高中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大连铁道学院,毕业后赴日本进修,现为柳州东风汽车配件制造公司总经理助理、自治区政协委员。泉会瑶族山村尊师重教,人才辈出,成为大瑶山名副其实的“秀才村
企事业单位:栗木供销社泉会分社综合门市部,栗木供销社泉会化肥农药销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