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榆科镇下博村

下博村介绍
下博村,是一座古老的村落。据村中兴云寺前一块万历年间的石碑记载,“下博古为县邑,为秦所废。汉刘邦置下博县”。另据有史可考的资料记载,下博县最早设置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因其位于博水之下而得名。关于博水,有资料认为它即是衡漳河(今滏阳河为其故道之一)。有资料认为,最早的下博县治位于今下博村南约二十华里处的康王城村。北魏时期,县治移到今深州城东约30华里处的大固显村。后周建德六年(577年),下博县治移于今下博村。宋雍熙三年(986年),废下博县。雍熙四年(987年),复置下博县,县治移于深州贾城西一带的静安军治所,故改为静安县。下博县取消后,金于此设置下博镇,后废镇为村,沿用至今。历史上的下博城,北依朱家河,南距衡漳水。今朱家河仍存,是滹沱河故道之一。下博城据河为险,易守难攻,是兵家必争之地。唐初,河北农民起义军领袖窦建德的部将刘黑闼曾在此大败唐军。唐军主帅李道玄战死。作为唐代的下博县治,古城见证了盛唐的繁华。这里土地肥沃,盛产粮食和丝帛,经济富庶。前些年,曾于此出土标有“下博币”的古钱,可见下博曾是一座重要的城市。今天下博村中心的地基仍很高,古城旧迹依稀可寻。如今村民们仍能说出下博村里兴云寺、汉世祖庙、白衣老人祠、城隍庙、蚕姑庙、东西天齐庙等古县城时期遗留下来的寺院遗迹及掌故。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陆续迁此定居。今全村有居民三百二十余户,一千三百余人,耕地四千余亩。张、石、周、崔为大姓。山西移民与本地土著居民数百年来相融共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下博民俗文化。就年俗来说,这里,男人们正月初一上午拜年,女人们大年三十晚上拜年。三十下午,女人们包饺子,男人们初一起五更吃完饺子,给村里的长辈拜年。初二去姥姥家、舅家拜年。初三去姨家姑家拜年。如果家族中有六十六岁的老人,族中晚辈初六来拜年。如果有老人高寿八十八,则初八去拜年。拜年时提着蒸面花、寿桃等糕点。下博村也流传着正月十二捏老鼠眼儿、给老鼠娶媳妇儿的风俗,这一天要包饺子吃瓜子烧旧鞋,是为了让老鼠不祸害粮食。千百年来,下博村流传着正月里放路灯、烤火、烤灯盏儿的习俗。放路灯时,人们先将棉籽用浸油的棉纸包裹,正月十四、十五晚上一个个地放在街边、胡同口、墙缝里、庙台上,并提前往庙灯里添油。正月十六晚上到村外放路灯,依次放到路边、村口、井台、庙外等处。正月十五下午做灯盏。先将黏米面或江米面用开水烫,然后上屉蒸熟,搓成“面剂子”,在用浸水的棉线切成一个个的圆饼,插上棉纸捻,十五晚上点燃后放到屋内屋外,院子的角角落落,一边放灯盏,一边念念有词,“祭灯祭灯,一年一抹儿”。把做灯盏用的棉线,背对着甩在墙上,如果墙上出现什么庄稼的图形,就预示着今年什么庄稼会丰收。正月十六清晨,人们在胡同口点燃柴禾,有人大喊一声,“烤火了呦!”大家陆续出来烤火,围着熊熊的火焰,把灯盏儿放在火上烤熟了吃。相传太阳出来就不能烤了,否则会得红眼病。有一句民谚说,“下博村的秧歌鼓、郝庄的牛斗虎,吃了护迟卷子两千五”。这句话是说,在护驾迟“十月会”上,下博村和郝庄的民间绝技引来群众的阵阵喝彩,民间艺人因为尽情表演,体力消耗大,饭量也很大,吃去了护驾迟的许多馒头。下博村的“秧歌鼓”包括耍狮子、踩高跷、大秧歌、杠子官和丝弦老调。其中最著名的是耍狮子和老调。耍狮子在下博村历史悠久,一代代不知流传了多少年。民国时期下博村耍狮子的艺人有李进才、刘金贵、张保群、刘九海。耍狮子头的是张保群、刘金贵,耍狮子尾的是李进才、刘九海,拿着绣球逗狮子的是张万川、韩立增。每年正月,下博村的舞狮队在北街口表演,表演的绝活很多,有“狮子上山”、“狮子滚绣球”、“狮子过桥”。其中“狮子过桥”最精彩。人们在北街口东西两侧的房上搭上一根木头,“狮子”在上面走过,边走边表演各种高难动作,引起观众阵阵叫好声。东杏园村的舞狮队慕名还来到下博村,两村进行舞狮表演赛。下博村的丝弦老调,俗称小戏儿,也流传了许多年。一进入农闲时节,剧团就开始排戏练习。一般正月初十至十七开始演出。组织小戏儿的会首是崔小篇。比较著名的演员有唱花头的刘长活,唱青衣的石九来,唱丑角的石金锁、韩立增、张九言,唱须生的张福铮,“戏篓子”石金池,唱青衣的石金永,吹唢呐和打鼓的是张福增、张福义、张福庆、张福乐四兄弟。演出的剧目有《过街楼》《三堂会审》《老柳买酒》《武家坡》《大登殿》等。在村中心朱家河河埝上搭戏台,人们在河身里看戏,不卖票,俗称“高台戏”。看戏的人山人海,人群外是各色小吃,还有卖风筝、吹糖人、捏江米人等各种民间工艺都来凑热闹。每天三开箱,即上午下午晚上三场戏。据石中信、石福林等老人回忆,除了正月里演出外,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下博村老爷庙开光以及下博村立集,村里的“小戏团”也都曾热热闹闹地开箱演出。每年护驾迟的“十月会”,下博村的“小戏团”经常被邀请参演。1955年“十月会”,石家庄刘永坤剧团也应邀来到护驾迟,石家庄剧团能演的戏,下博村民间的小戏团都能演,而且水平也不低,最后只能等下博的小戏团演完了,对方再开演。下博小戏团里张福增、崔文叩的唢呐也是一绝。还是在1955年护驾迟“十月会”,村里请来了马戏团,马戏团刚打开场子,人们却都跑到了下博村的小戏团,原来张福增和崔文叩表演吹唢呐,两人变化各种绝活,甚至还能用鼻子吹,人们纷纷喝彩。最后马戏团的人提着礼物来说和,才没让他们冷了场子。下博村的“小戏团”还有许多典故,比如刘长活花旦唱得好,石久来擅唱青衣,石久来比刘长活技高一筹,一句民谣说,“长活唱得泼,搁不住九来一哆嗦”。还有一次,“小戏团”里的两个名角石金永和崔福永两人在西河头村唱戏,两人都擅唱“花头”(即花旦)。东乡里一位女子相中了唱青衣的石金永,不久便慕名来到了下博村,向石金永表达了爱慕之心,不料石金永已有妻室。而崔福永的前妻亡故,这位女人就嫁给了花旦戏同样唱得好的崔福永。下博村“小戏团”除了会唱丝弦老调,还会唱京剧、评剧、河北梆子。上世纪七十年代,“小戏团”排演样板戏,成立了样板戏剧团。团长是张万全,主要演员有崔书琴、石大力、张加林、石金荣、周进禄、周藏花、宋秀暖等。教唱样板戏的是石万章、张秀如。能演出《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林海雪原》等样板戏。由于下博村的民间戏曲群众基础好,还陆续向上级剧团输送了不少人才。过了正月二十五打囤,年味渐渐淡了。而二月二龙抬头,可谓过年的尾声。在龙抬头前一天,下博村流传着“太阳会”的古老习俗。所谓“太阳会”,表达了古人对太阳的崇拜,就是一种接送太阳的仪式。在二月初一的清晨,下博人在村东街口的东天齐庙门前,敲锣打鼓,迎接太阳升起,然后到“太阳会”指定的一家去吃饭。傍晚太阳西沉前,到村西街口的西天齐庙门前,又是一番敲锣打鼓,进行一套送太阳的仪式。晚上不管饭。“太阳会”后是龙抬头,下博人又开始了新一年的春耕备播工作。
企事业单位:下博农村信用合作社
如何能在网上找到下博村?

更多信息 扫码关注
1、在网上搜索“亿个村”或输入亿个村的网址(yigecun.com)打开亿个村网站。
2、依次点击:河北省>衡水市>深州市>榆科镇>下博村。
3、也可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下博村。
请大家在微信QQ群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