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龙窝村因龙窝寺得名,驻民史溯于秦皇古驿道驿站和楚汉屯兵寨。龙窝寺始建于西汉,完善于东汉末,香旺于隋唐至清末。隋朝中期龙窝寺住持与西邻驿站人际相依互助,始现辎客往驻。 公元621年,唐王世民东涉中原,途经村内驿道咽喉处宿营夜住,晨起观景时,与随员议道:龙窝寺西龙窝铺。自始言开俗称为龙窝铺。明洪武1358—1368年间,樊氏祖先由山西洪洞樊家庄迁此,二十多年后,李氏祖先由北邻南峪村迁入,经几代繁盛后正称龙窝村。后因民众村扩,樊氏部分村民迁至村东一公里处新置村落,史称小龙窝村。原村落改称大龙窝村至今。 村东距宋古城10公里。东揽龙窝寺,西接核桃园,北至板山峰,南连红土岭。境覆7800亩,耕地900亩。置村始,形成樊李两姓并众,后梁梅两族姓,分别于清朝乾隆年间和新中国初期,于县内梁家村、大梁江、梅家庄迁入。盛时人口500余,现册近400。 人杰地厚,民风淳朴,植盛物旺,交通便捷。秦皇古驿道依村迹深,307国道、石太高速横贯东西。乃交通要道,军事要隘,重点林区。村落以东西中心街为主轴,横连七巷互通。民居依山就势构筑,错落依连有至。旧院均为以石砖木为材,明代风格为循。古建颇多,30余处百年以上院落仍在住用。尤以古树、古阁、旧桥、古庙、古碑众多。有门地坡顶的屯兵寨、柏山峰的楚汉烽火台、板山两侧的古长城、村四周山间的防御洞、古驿道旁的储水井等,数十处千年以上历史古迹。生长近700年的大杨树径围8米余,在古驿道旁屹立不倒,现被村民过客奉为树圣。多处简易二层建筑,均为下石筑窑洞、上砖石灰瓦坡顶型,以成为独具风格的标志性工匠杰作。远古始开荒造地、凿石建舍,继后繁延盛农、办学兴文、多元经商。尤以在上世纪40年代新中国成立后,村兴民安,发展畅盛。 1947年解放后,有5名青年入伍随队南下,有埋骨苏北的烈士,有建国后成长为师职的指挥员。建国70多年来,先后培养成长有诸多专家教授、学者文人、奉公贤达、功臣模范、党政军公职人员、致富带头人、农工商能人巧匠等。在上世纪的土改、合作社、人民公社阶段,以农业为主的发展成果多被上级肯定。深耕密植、小副业、畜牧业等典型事例,被专区和省级表彰。 改革开放以来,紧跟党的政策,趣势发展红利,取得累累硕果。进入新时代,在两委班子带领下,党建引领,干群同心,踔厉前行,赓续千年厚积,赋能发展创新。大兴林业,完善路网,优化饮水。近年来的深井优质饮水24小时保障、现代设备纯净水免费供给、集体托底新农合医保、村路拓宽硬化、供电通信优化、助老助残扶弱、村民文化建设等,得到了广泛赞誉。呈现出村兴风正民安、幸福指数渐升的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