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茹村乡龙王堂村

龙王堂村介绍

龙王堂村,交通便利,曾是去五台山的必经之路,旅游业发达,有五峰咽喉的尊胜寺就居此村。(尊胜寺创建于唐代,当时称善住阁院,北宋天圣四年重修,名为真 容禅院,明万历十九年复修后 尊胜寺 改称为尊胜寺,清同治七年作了部分补修。寺内清康熙二十四年碑记载有该寺的历史。现存寺庙是民国年间再修后的形式)。村里人口大约七八百人。农作物主要以 玉米,土豆,粮谷为主。这里的水有别个的甘甜,现村唯一一口古井,位于王二堂家,有别个的甘甜,投资项目有二狗养猪场,一年平均出售生猪一百多头。
龙王堂村,隶属五太县茹村乡管辖,位于茹村乡的东北部。在本乡,正南邻安家村,东南接壤董家村,西北携手智家村,正北东北与汉岭村和北坡村鸡犬相闻;于外乡,从本村正东㴲阳岭“五峰咽喉”而过,接蒋仿乡㴲阳河边的西峽村和天井村。
龙王堂村,地域不大。人口相对来说也不太多(七百至八百多口)。人均可耕地面积1.7亩,粮食主要种植品种有玉米,高梁,大豆,谷子,蘼子(软的和硬的俩种),土豆等。以前也大量种春小麦,莜麦,或各种蔬菜。
龙王堂村,原交通条件发达。解放以前,甚至于解放之后的二、三十年间,都曾是北通繁、代,大同,南至盂县,阳泉,西到县城,忻、定、原,以及太原,东入五台山的十字交通要口——俗称旱码头。由于以上原因,所以村里以前的传统的手工粮油加工业,车马客店业,商铺过货栈业都很发达。当时磨仿,粉仿,油仿,米面仿,临街支摘式商铺,及店仿之类的“六成行”特别多。另外,其时龙王堂村泥木工匠也很出名,五台山,太原,太原以南;河北,内蒙,大同处都有这些能工巧匠们的佳作绝活儿。同时,村里受环境的影响,到外地,甚至于外蒙做生意的也不少。因此,龙王堂村历史说是一个相当富裕的村庄。
据历史遗存或记载,龙王堂村和周边许多村庄一样,建村或立村历史深远而难以探源。龙王堂村境内,遗有商周新石器时代的“烧人场”是当时用来火化尸体的地方;有唐代的佛庙禅峰古寺遗址——“瓦扎地”;有宋代的村镇商铺遗址“罗集”和“铺上”;还有元代重修的天太寺,从随唐一直时毁时建的“五峰咽喉”尊胜寺,及村东口的清同治年间建的进村拱楼“财神”、“老爷庙”。
龙王堂村,除土地或旅游资源外,也有少量的矿产资源,比如水晶宝石,甲长石,石英石等,但储量有限,也不成规模。
龙王堂村现有经济比较简单:种粮,养植,外出打工。种粮:有一俩个耕种面积几百亩以上的大户;养植:有五、六个户养十来头牛,二、三十头猪的散户;外出打工:年轻人因学历或见识,及时代潮流已转型到非体力工作行业,年长者仍以泥木瓦匠为打工手段养家糊口。所幸,这些老人们身上还能见证到先辈人遗传的能工巧匠的优秀基因!
龙王堂村,除了历史文化,寺庙文化,交通文化等有待开发的资源外,还有红色旅游资源需要整理、陈列,展示。在旅游开发方面,龙王堂村有独特的农耕文化积淀和宗教文化氛围,及抗日,解放,援朝,互助组,合作社,人民公社等的一系列的共产党红色政权建立、巩固、发展的全过程见证。堪可宣传,堪可陈出,堪可整体五组合,政体绣制,整体走上舞台。
龙王堂村人的心胸与眼光有待改革开放,心与眼一旦有了高度和宽度,未来才有风光!
企事业单位:尊胜寺

如何能在网上找到龙王堂村?

更多信息 扫码关注
1、在网上搜索“亿个村”或输入亿个村的网址(yigecun.com)打开亿个村网站。
2、依次点击:山西省>忻州市>五台县>茹村乡>龙王堂村。
3、也可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龙王堂村。
请大家在微信QQ群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