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洲节水闸,西南有王洲大桥,北有箭江分洪闸,都能行驶各种车辆,我们这里还有一条向乐铁路,1963年修建,从向塘到乐安,王家洲车站就设在里山。现在又扩建为向莆高速铁路,因而交通十分便利。王家洲(王洲村、王家洲村),属丰城市袁渡镇管辖。晚唐时期,即公元901年,王洲就建立了圩口,时称黄洲,隶属临川。据今丰城县志记载,王洲圩(街)历史,比袁渡街早360年,比佛岭圩早870年,属丰城市农村最早设立的三大圩口之一。最近我在万载县仙源乡王氏族谱中找到一副地图,名叫祖居抚临五十四都三图黄洲全图,后附黄洲全图诗七言排律。“环洲四畔水茫茫,宛在中坻宅我王;鹤岭鸾骞钟秀脉,麟峰鹄立峙明堂。千章古木常垂荫,七宝名岩屡发祥;鸣吠相闻弥廿里,室卢斗角普三房。长湖远隔义公寝,中巷遥连孝子坊;地出甘瓜徵土德,坟封柏木料骸香。男勤女俭宗风古,士励官清世泽长;动我溯洄桑梓念,操觚肯惜赋家乡”。这是当是我们王家洲村容村貌的真实写照。王洲是一个人杰地灵,拥有悠久历史文化的自然古村。我们宗谱有一篇是这样形容的,维临川之望族,有黄洲以聚屯;韶水绕其前案,箭河萦其后村;蔬爽增其左辅,宝石凑其右勲*(勋)。乃祖仲公,仕黄洲为教授,故名兹地仍黄洲为定云。始开基而立宅,遂发族以敷文尔。其地灵毓秀,人杰流芳。大乌衣之门巷,罹青简之缣缃。聚千家之丁户,开万亩之土疆。水面曳丝丝之杨柳,岩头老松柏之苍苍。历代有许多文人墨客题诗作赋,赞扬我们家乡之美。据民间传说,有一黄姓官人,时年乘舟沿抚河而下去赴任,途经王家洲河段时,突遇狂风暴雨。恶浪扑来,几乎翻船,此时官人忙跪在船头祷告,祈求菩萨保佑,若能避过此劫,我将在此建造庙宇,以报救命之恩,于是果然风平浪静,急将船停靠到西岸柳树林,才转危为安。此时天色将晚,便抛锚打烊在此露宿。晚上风平浪静,月亮高挂中天,等到夜深人静时,隐约听到鸡呜狗吠声,似有千户人家隐居其中。次日清晨,官人站在高处眺望,又似见炊烟缭绕,只见岸上一片荒沙绿洲,灌木丛中夹杂许多高大树木,迈步其中,鸟语花香,令人心旷神怡。忙叫随从沿岸向前探查,却未发现一户人家。因官人略懂风水,仔细勘查,才知这里是一片尚未开垦的风水宝地,于是便萌发了今后将子孙迁居此地的想法。同时想到这次乘船能转危为安,全靠菩萨保佑,于是上任不久即派人到此建寺庙。因他是湖北黄州人故起名“黄州老庙”。根据我们的宗谱记载,始祖“仲公”字景淹,号成辅,是王氏五十四世椿公第七子。生于唐宣宗皇帝大中十一年、丁丑岁十二月二十日,即公元857年。后来在湖北黄州府当教谕,按现在的官职应是地区文教局长。据说与这位知府交谊甚深,因而他将在抚河乘船遇险之事告知了仲公,当时仲公家在离此不远的丰城县白土乡镇山村,于是后来离任后,就带着长子在此定居下来。仲公生有两子。长子茯公,字子馨,生于乾符六年乙亥(公元879年)随父在王家洲开发。次子葭公,因妣黄州府女,在黄州定居。后来两子在两地发展壮大,逐渐繁衍千子万孙。到第六十世时,葭公四世孙“达公”到王家洲寻祖,拜访茯公四世孙“简公”后,临别赠诗曰:“百十年来老族门,至今人似昔时人;此洲地胜黄州地,幼子孙同长子孙;上马满斟离别酒,到家重念送行文;不知别后相逢处,白雪红梅又几春。”此时应是宋朝神宗皇帝熙宁年间之事。由于这里未开发前就建有“黄州老庙”,而自己的次子葭公又在黄州府招亲,为了两子世代不忘,因而将这块开基地取名为黄州。时间绵延至六十六世祖钊公,生子三,长子开公是承祖房,下里山房、上里山房的支祖也;次子道公是东边房,大塘支(进贤文港镇),东园房魏坊支(临川大岗镇)支祖也;幼子元公是新屋房、一公房、十公房、上三房、上四房、东山房、岩上房(上下岩)、东巷房、中巷房、西巷房、下三房、下八房、花门房支祖也。此时发展到十九房,人丁上万,成为远近有名的王氏大族。王洲历代就是乡镇所在地,1963年前属临川县箭港公社,管辖范围有:王洲、里山、棠胜、彭王、岩上、璋湖、罗坊、新余、东边、新塘、白城、沙溪、康山、官田、枫林15个大队,104个生产队,约近3万人口,在临川县属较大公社之一。那时的王洲街有农业银行,信用社,邮电所,供销社,各种商店,饭店,农机厂,服装厂,石矿厂,毛笔厂等,还有乡属机关单位,可说一应齐全,经济较发达,特别是王洲毛笔厂,其产品远销全国各地,乃至出口到东南亚各国。箭港公社的棉花生产,属全县第一,由于产量高,华东局还在这里召开过现场会,推广棉花高产丰收经验,并在王洲农民中抽调多人,作为技术员派到各地传授经验。供销社的购销业务超过邻近的袁渡、文港等圩集,那时的王洲被誉称为“小香港”。1963年由于抚河西堤防洪需要,王家洲划归丰城市袁渡镇管辖,以后属王洲村委会所在地。
企事业单位:王洲村民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