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木村地处邢台市、清朝咸丰年以前,华北有两大内陆湖泊,保定地区的白洋淀和邢台地区的大陆泽,当时号称华北两大明珠。白洋淀至今仍为水乡旅游胜地,而大陆泽自咸丰年由于河水改道湖心干涸仅在志书上留有空名了。 大陆泽,南起隆尧巨鹿北至宁晋白木村,巨鹿部分俗称南泊,隆尧部分俗称西泊,宁晋部分俗称北泊或宁晋泊,西汉之前黄河穿泊北上至天津南郊入海。宁晋泊上有滏阳河、澧河、午河、汦河、槐河、碱河、漳河、洨河、滹沱河流入号称九河下梢宁晋泊。汉朝之后,滏阳河穿泊而过从北岸的白木村出泊沿黄河故道向东北到天津塘沽。泊之沿岸不少村庄名称都与湖泊有关,例如贾家口、洨口、百尺口、延白等,西泊西岸隆尧县山口一带的白木村和宁晋泊北岸的白木村都以地理位置命名。“白木”取“泊之末端”之意,古代华北方言“泊末读百目音”,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为书写便利,泊减三点末减一横“删繁就简读音不变”就演变为现代的“白木村”。 白木村是一个官方文字民间传说共同承认的古老而又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村庄。在古代,白木村靠泊跨河、有游船、有苇荷、有大桥、有庙宇、有商铺、有络绎不绝盐运车马队伍、有云集观光的士农工商文人墨客、这里曾是百里内外闻名的水旱码头繁华重镇和风景怡人的旅游胜地,明代万历皇帝的母亲李艳妃曾因到宁晋泊赏荷游玩落水身亡。 2000年版《宁晋县志》第七章地名管理记载:“自然村建村年代,宋朝以前31个,例如,白木、延白”。具体初建宋朝以前哪个年代已无文字可靠。 更具体的文字历史始自明代,明初的“燕王扫碑”,宁晋一带是主战场,连年战乱加上灾荒不断,致使民不聊生大多土著民外逃或死亡,大量房屋废弃土地荒芜。明廷永乐至清初多次从山西移民到宁晋,据村民家谱记载,白木现有二十多个姓氏家族中,来村较早的明朝迁民耿姓和韩姓当时隶属‘延白社社二甲’和‘延白社社五甲’。相传,迁民以前的当地土著民现在仅剩王氏一家 二百年以前,宁晋泊地处九河下梢,上通邯郸等地,下由滏阳河直达天津塘沽入海。一到夏季,湖内芦苇荡漾,荷花盛开,舟船漫驰,游客如潮,好一派怡人景象,就连明朝皇帝万历的母亲李艳妃也被引来赏菏戏水。滏阳河中运盐货船来来往往。靠宁晋泊北岸横跨滏阳河岸的白木村,是百里内外闻名的水旱码头繁华重镇,真定、藁城、获鹿、无极、元氏、赞皇、栾城、赵州、井陉、平山、灵寿、柏乡、高邑等县民用食盐都由塘沽装船后,顺滏阳河南行到白木村卸载,然后再由旱路分运各地。村东有一座十七县盐业商行共同建造的河神庙,村中有一座水旱十三孔东西横跨滏阳河的木桥,东头直通河神庙,西头到达村中央。直到1966年地震前,村中央有片空地广场为村中政治文化中心,人们习惯称这片广场为“桥头上”。 民国初年,全国兴办教育,有志之士,名绅大儒,纷纷办学启蒙教育。宁晋教育家赵福昌亲自任学长,在白木河神庙举办《宁晋县城东第二完小》,三大殿为教室,十几名教员百十名学童,生源涉及城东半个县。高级小学的学生多为路远的富家子弟,星期天放假路远的都由騾马轿车接送。那时农民贫穷,十几岁的娃娃就得拾柴打草帮助维持家计,近水楼台先得月,白木村及邻近村庄相比路远村长要多得多。直到现在,白木村村民一直非常重视文化教育,2000人的村庄解放后培养博士后1名硕士生3名,大中专毕业生15名,从事中学教育事业的教师20名。被临近村民誉为文化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