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沙河街道后游村

后游村介绍

后游村坐落于滨城区,与沙郭村,大董村,周龙村,南段家村同乡,广聚人气,社会和谐稳定,环境幽美,人杰地灵。
游明恩(沙河街道办事处后游村人) 四十余载风雨路 毛竹板书不了情 黄河两岸的毛竹板书,起源于清朝嘉庆年间(1808年左右),毛竹板书艺人走街串巷,常为站立说唱,演唱时左手持大竹板伴奏,在当时备受老百姓喜爱。 清嘉庆年间,时有黄河水灾,土地盐碱,民难度日,有些灾民以大竹板为器,唱些小调四处卖艺,久之形成了与西河大鼓相媲美的曲艺形式毛竹板书,而后在只有大竹板伴奏的情况下,又加之节子和三弦,使其更加丰富多彩和正规化,形成了今天的滨州毛竹板书。滨州经济开发区沙河办事处后游村艺人游明恩就是滨州毛竹板书的传人。 游明恩自幼对演唱艺术就有特殊的爱好,16岁时拜河北毛竹板书艺人崔金山为师,20岁正式出科,活跃在寿光、桓台、高青、滨城区、无棣、邹平、沾化、利津一带。游明恩改编、创作的毛竹板代表作有《如此收礼》、《兄弟仨分家》、《养啥赚钱多》等农村生活作品。 五六十年代,每到农闲时节,毛竹板书那响亮、清脆的声音就会在农家小院响起,成为当时文化匮乏的农村里的一道风景。游明恩常年奔走在黄河两岸,背着重重的行李卷,走到哪唱到哪。虽然乡演之路充满艰辛,但由于毛竹板书具有灵活、简便、易于掌握的特点,所以,当时听书的人很多,每次演出都会被村民围得水泄不通,土生小调备受青睐、风靡一时。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和新媒体的出现,人们的文化生活日渐多元化,传统的毛竹板书受到巨大冲击,听众日渐寥寥,艺人更是稀缺,宝贵的乡土民俗文化遗产一时陷入失传的绝境,只有以游明恩为代表的少数人苦苦的支撑和坚守。 经历了艰难的忍耐和漫长的等待,毛竹板书等地方传统曲艺在新世纪迎来了了黎明的曙光和政策的春风。随着党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扶持力度和人民文化消费逐步向传统回归,游明恩看到了毛竹板书复兴的希望。 四十余载风雨路,毛竹板书不了情。 凭着对演艺事业的满腔热忱,对民间艺术的孜孜追求,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执着守候和责任担当。游明恩四十余载的默默付出终于迎来了认可和回报,他本人成为山东省曲艺家协会会员,多次受邀参加山东省曲艺演出。 凭借丰富的演出经验和深厚的艺术功底,游明恩和他钟爱的毛竹板书,又可以响彻黄河、享誉世界了! 不忘初心、不离不弃,只因热爱!愿这位民间老艺术工作者艺术生命常青!
村里单位:后游村快递站,后游村村长

如何能在网上找到后游村?

更多信息 扫码关注
1、在网上搜索“亿个村”或输入亿个村的网址(yigecun.com)打开亿个村网站。
2、依次点击: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沙河街道>后游村。
3、也可微信扫描二维码,关注后游村。
请大家在微信QQ群转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