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村坐落在渭河平原中部,是乾陵脚下的一个小村庄。从我记事起,村庄被称为堡子,有厚厚的城墙,城墙上生有厚厚的绿色青苔;城墙东西方正中央安装有城门,城门高大厚实;城墙有芦苇,我们称之为苇子壕,茂密苍翠的苇子贴着城墙环绕四周。
我们村居住着王、殷、高和樊姓等人家,没有一户杨姓人家,为什么村子的名字叫“杨汉村”?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心中。有天,我不经意在《乾县历史人物词典》看到介绍“关西夫子”杨奂(1186—1255)的文章,心中忽觉豁然开朗。
杨奂,字焕然,号紫阳,元代著名文学家、学者,今乾县杨汉村人。杨奂幼时受到良好家庭教育,才思敏捷,3岁时就能随口咏唱“白水满长干,紫阳阁下清风细”的诗句。蒙古太宗八年(1236),朝廷下诏进士会考,赋论第一,举为进士。同年八月,以进士及第,是为状元。任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十五载,奉公守法,政绩卓著。兴定四年(1220),杨奂回归故里,时逢关中地震,乾州太守吕子成在祠庙设祭,请杨奂代为祝文,杨奂援笔立就,写成祝诗二十四首,时人称颂。金正大元年(1224)杨奂在今户县终南山建紫阳阁,收弟子百余,植柳千株,号曰“柳塘”,学生尊称他为“紫阳先生”,秦地学者称他“关西夫子”。后亦在乾县设紫阳书院,著作颇丰,培养了大批的弟子,留下了许多诗文,可惜大量失传。
杨奂是“唐酅(xī)国公隋恭帝杨侑之二十世孙,唐高祖李渊当年拥立杨侑为帝,后逼他退位,并以奉天之田四百顷奉之子孙,至十代杨怀顺,又子十二,始分世田,号“十二杨村”,分别是现在乾县的大杨村、杨善村、杨母村、杨汉村、杨安村、杨陇村、杨定村、杨庄村、杨伯村,其他三个村子可能因杨姓子孙搬离原住地,也可能为村子改为其他名字无法考证,大杨村因其大儿子居其地而得名,现在乾县的大杨镇也因此而得名。
有天,我回乡与邻居一位长者偶尔提到了杨奂,他不知道杨奂,但印象中听人说这一带叫紫阳故里。再后来,我又知道乾县有“八马十二杨”之说:八个村子是马姓人居住,十二个村子是杨姓人居住。乾县还有一个村子叫紫邀村,当年村子邀请过紫阳讲过学,出于崇拜,把村名定为了紫邀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