栾家村座落在山东省,烟台市,莱州市,土山镇。物产丰富,空气好,气候宜人
栾家村与周边地点:顾家村,西登村,雷埠马家村,北庄街,西河崖村,东杨家,东登村,中杨家村,北庄村
【地名含义】据《莱州市地名志》记载:明洪武二年,栾姓由四川迁此立村,因与垒埠马家(今雷埠马家)为邻而得名垒埠栾家,后演变为雷埠栾家。一九四五年后,简称栾家。
【地理实体】栾家位于土山镇政府驻地东南3公里,大(任家)尹(前尹家)公路东侧。长方形聚落。全村444户,1594人。耕地2200亩。以农为主,主产小麦、玉米,兼有苹果。村办塑编厂、盐场。
据《四续掖县志》记载:第十区公所在沙河镇街,顾栾乡公所在顾家村,领七村:北雷埠、洼子、顾家、雷埠栾家、方家、小登村、小毛家。四至:东北至城里六十里,东至薛村乡四里,西北互土山乡土山四里,西南至徐家村三里,西北至卜家七里。
【姓氏源流考】本村栾氏一族系,源于姜姓,为炎帝后代,西周初期,姜太公子牙被封于齐地,春秋时期,齐惠公姜元(公元前608~前582年在位)有个儿子叫姜坚,字子栾,为齐国上大夫。在姜坚的后裔子孙中,大多以先祖之字为姓氏,称栾氏,世代相传,望族出于西河郡。另一支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子唐叔虞被封晋地,至晋靖侯为晋国第六任君主,晋厉侯姬福之子。由于周厉王姬胡残暴不仁,被周人赶出镐京,共推举周定公、周召穆公姬虎共同当国,史称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前771年)。晋靖侯大力支持“共和行政”,使其顺利实施。其子晋釐侯(晋僖侯)姬司徒继位。晋釐侯有个庶子名叫姬宾,被晋釐侯封于栾邑,史称其为“栾宾”,又称靖侯孙宾。栾邑,古称赵州,据史籍《通志·氏族略·以邑为氏》记载,春秋时期,赵州之地就在平棘西北八公里的古栾城,其后以先祖封邑名称为姓氏,称栾氏。栾氏家族世代为晋国卿士大夫,著名的有栾共叔(栾共子、共叔成)、栾枝(栾贞子)、栾盾、栾书(栾武子)、栾黡(栾桓子)、栾针、栾纠(弁纠、卞纠)、栾盈(栾怀子)、栾鲂、栾乐、栾豹等人,使栾氏家族一度把持晋国朝政达十四年之久,最后在氏族各家的权利之争中,被范氏家族所灭。栾氏家族的后裔子孙后来逐渐成为魏郡栾氏望族,史称栾氏正宗。晋国大夫栾书事典,引《国语》载:“昔栾武子宣其德行,顺其宪则,使越于诸侯。”宋代良吏栾崇吉,封丘人。明习文法,为官清白,勤于政事,以政绩卓著闻名。宋·栾弗忌为临淄主簿,明于法,勤于事。明洪武二年,栾姓由四川徙居掖县储积乡薛村社在南边有风沙垒成之名曰垒埠之旁建栾家村,因与垒埠马家(今雷埠马家)为邻而得名垒埠栾家,后演变为雷埠栾家。一九四五年后,简称栾家。
本村房氏一族系,据《唐书·表·宰相世系》卷七十一下记载:房氏出自祁姓,舜封尧子丹朱于房,朱生陵,以国为氏。陵三十五世孙锺,周昭王时食采灵寿。生沈,沈十二世孙汉常山太守雅,徙清河绎幕,北魏孝明帝时房叔祖,绎幕人,永安年任东莱太守。十一世孙植,后汉司空。植八代孙谌,随慕容德南迁,因居济南。四子:裕、坦、邃、熙,号四祖。裕孙后魏冀州刺史法寿。孙翼仕至镇远将军,袭壮武伯,二子:熊、豹。熊字子彪,本州主簿,生彦谦,司隶刺史。孙遗爱,太府卿,遗爱曾孙绛,二子:晦、勋。房勋一子克让,克让二子:邺、復。房復一支徙居莱邑。
据《莱州市志》记载烈士名录,栾家村:房明山、栾光希、栾廷礼、栾凤高、栾廷德。
栾家村内及附近企事业单位:栾家盐场,泽成化工纺织橡塑厂,风安五金加工厂,莱州巨龙橡塑厂,栾家村民委员会、栾家村幸福院、莱州风忠农资、东海超市、一帆超市、小艺超市、同庆商店、隆信钢构